昨晚后知后觉微信更新了一个大版本,关于微信向视频、文章方向的发力与改变,我感知并不明显。曾经自己一度迷上短视频,后来感到太过消耗时间,且没什么营养,所以基本不看了,抖音也卸载了。在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后,微信里的文章开始变的五花八门,看不过来,只有通勤时偶尔看一看,对于这些文章,看多了以后感到并没有很迫切需要看的需求。当然,这也是因为自己没有养成持续关注阅读一些优秀公众号的良好习惯吧,我想对于有坚持看文章的人来说,这次更新可以较好的改善体验。
说回视频方向的发力,我深感创作的乐趣要大于观看的乐趣,明明自己对别人的视频毫无兴趣,却希望自己的视频被广泛的观看点赞,作为社交的需要,也要给别人点赞,孤独感和虚荣心被充分利用了。朋友圈里的自制视频没有什么质量可言,应该是没上年纪又或许性子孤僻吧,对于别人发的视频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外面看视频总让我感到非常不适,尤其是地铁等人多的地方,图像比文字清晰的多,隔了很远也可以分辨出来,虽然大多数人不会偷窥你的屏幕,但我仍然会感到不自在,我不希望有陌生人从我的手机屏幕上获取到信息,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信息,这真是个奇怪的感觉,也许是我不够自信,缺乏安全感所致。对于微信来说,我想让用户积极发视频也是很关键的,当用户发了视频,他就有了看视频的动力。
微信有建成一个大生态系统的目的,似乎一切都可以在微信上完成,可所谓的生态不也是一种垄断吗?一切似乎都被微信统治了,比如这次表情的升级,即使自己不喜欢,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表情的UI统一了,这是合理的,但也毫无疑问低龄化了,比如[敲打]的锤头变成了平底锅,毫无疑问这套UI更现代,我猜想微信考量年轻一代的消费水平更高,也更高频的使用各种表情,而年长一代对表情并不那么敏感,换了也不是很在乎,通过之前加入的少部分新表情进行测试后,大的更新也就顺理成章了。不得不承认我自己也使用新表情比较多,但是老表情的直接下架依然让人感到不那么愉快。
当这个app成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后,各种用户都被迫使用它,但它势必无法迎合所有用户群体,悲伤之处就在于,那些不被迎合的用户没有别的选择。微信的产品确实很有水准,说说UI吧,这次更新的欢迎页,确实是微信的风格,很文艺,但是当一个社交应用说出‘我看见你,我看见你看见的’时候,文艺的背后,又有一种裸露在网络空间中的感觉,包括这次的状态栏,我想自己也许不会经常设置自己的状态吧。庆幸的是微信巧妙地把附加的功能隐藏了起来,因此常规使用的界面依然简洁,日常使用体验没有很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