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掘用户需求时,用户需求未必是具体而明确的,比如老生常谈的福特的‘用户不会想要一辆汽车’,但到了实际开发产品的阶段,针对发掘的用户需求还是需要落到实处,要通过产品的具体功能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在这里的产品需求分析与管理,是指分析表面需求后得出深层次需求,对应需求评估后给出特定的解决方案,被交给开发人员和设计师实现最终呈现为实际产品。另外toB和toC产品有所不同。
软件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功能性需求以及非功能性需求,功能性需求指需要软件实现的具体功能,比如注册,回滚操作等,非功能性需求指对软件的稳定性、应对用户高并发的能力等的需求。软件需求是具有优先级并且定量化的。重要的需求要优先被满足,同时要量化需求:比如我们应该告诉开发人员一个具体的系统相应速度要求,而不是说把系统做快一点。
1 需求分析
1.1 需求过程中的角色
用户 | 直接操作软件的人员 |
客户 | 委托公司开发软件产品的人员 |
市场分析人员 | 市场分析人员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实际客户进行模拟 |
高层 | 相关下达指示领导 |
1.2 需求变更
由于需求分析的失误,客户环境和业务流程的改变,市场趋势的变化,难以避免会出现需求变更的情况。合理的需求变更未必是坏事,虽然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但也有助于产品不断发展。应对需求变更,一方面,当需求发生变化,需要经过需求评审、比较分析后才能实施,而不是随意的根据客户要求或者想法简单变更,对于异想天开的想法应该据理力争尽量避免无谓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编写需求文档时,要了解业务细节全盘考虑,要有模块化思想和发展的思维,提前想好产品的框架,尽量预设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可能性,预留修改的空间。前期考虑全面有助于后期工作开展的顺利,比如注册功能,除了注册成功,注册失败的各种情况包括一些恶意注册的行为都应当考虑在内,比如账号已存在,密码不安全,注册项未填,账号密码格式或内容不合规,防止机器人,验证码验证邮件未收到,邮件链接无法打开等各种情况。
1.3 需求来源
- 高层意志:公司高层下达的目标,产品经理的职责需要对目标进行评估分析,对于确认的目标分解划分优先级。
- 行业知识:产品经理需要及时跟进行业动向,新技术新概念的产生与运用会带来新的需求,或者与已有需求矛盾,这需要产品经理依靠行业知识来判断。比如AI技术的火热会造成产品需要提供一些相关的新功能或者对已有功能提供的服务进行升级,如果竞品率先运用某优势技术并广泛宣传,则可能对本公司产品造成竞争威胁。
- 用户群体:用户直接提出的需求或者分析用户得到的需求。产品的用户群体常常是成分复杂的,不同用户角色,不同用户文化,组织结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需求,需要仔细辨别,做接地气的产品。
- 运行环境:用户规模的变化,地域基础建设的情况比如网络性能等会要求产品做出适应变化。
- 组织环境:一些toB产品,相关政策,企业文化,企业工作流程与组织结构等会对产品产生定制需求。
1.4 需求获取
- 亲自体验 亲自参加业务工作、亲自体验产品。
- 调查会 邀请相关人士开会,提前设计好讨论流程和问题,并做好记录。
- 询问专业人士 询问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某业务的主管。
- 头脑风暴 一对一或一对多,集思广益,最后对提出的需求进行归纳整理,取有用的。
- 问卷调查 向用户发放问卷。
- 查阅资料 查看公司资料数据等,从资料中了解发现需求
1.5 需求分析模型
1.5.1 卡诺(KANO)模型

卡诺模型将需求分为5个层次:
- 基本需求:用户认为必须要有的基本功能,没有此功能用户满意度大幅降低,优化此功能用户满意度提升不明显。
- 期望需求:用户期望的功能,有则用户满意,无则用户不满。
- 兴奋需求:用户预料之外的功能,很好的满足的某个需求,有则用户惊喜,满意度提升,没有满意度不会下降。
- 无差异需求:用户感知不强,有无对满意度影响都不大。
- 反向需求:普遍用户没有该需求,提供后用户感到不满,比如在CCTV播耽美剧必然导致用户不满,也不可能。
在对需求划分优先级时,应该遵照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其后开发期望需求、兴奋需求,避免无差异需求及反向需求。一些情况下需要开发一些无差异需求对应的功能,以使产品丰满另甲方满意。
用户调研过程中,用户常常提出期望需求,而基本需求和兴奋需求则需要我们去挖掘归纳,因为这些需要是用户认为理所当然或者意向不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兴奋需求和期望需求会逐渐转变为基本需求,比如以前手机提供拍照功能用户觉得很惊艳,后来拍照功能逐渐成为各大厂商的卖点,旗舰手机拍照不行用户就无法接受了。
1.5.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Y模型

马斯洛需求反应的是深层次的基本需求,当我们得到一个用户提出的需求,基于Y模型,我们可以分析这个需求对应的用户目标即用户实际要通过满足该需求达到什么目的,进一步挖掘该动机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什么需求,通过该人性需求去设计开发对应的产品功能。一般来讲,马斯洛层次底部的功能会更加基础,工具属性更强,比如地图,外卖app等,该层次的需求也应当被优先满足。

①是代表用户需求场景,是起点,是表象,是需求的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即在什么场景下什么目标用户的什么时间操作下的什么需求;
②是代表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需求的第二种深度,用户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需求,最底层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在思考用户目标时也要综合考虑公司、产品的目标;
③是代表产品功能,是我们根据用户需求深度剖析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实施人员能看懂的描述;
④是代表人性需求,即马斯洛需求,或者说是需求的第三种深度价值观,是人性的需求;
运用Y模型的一个主要的好处在于它不能跳过流程②而直接从流程①到流程③,对用户的需求有更深层次的分析有助于:不被伪需求欺骗;能够解决需求冲突;能够发现更多用户目标;能够抓住恒定的人性;能够在成熟市场中找机会;
1.5.3 用户旅程图


我们获取的需求往往是零散的,用户旅程图有助于将用户需求故事化以及可视化,将需求归纳总结起来,从而帮助形成完整的用户体验设计。用户旅程图上同时可以通过梳理用户体验过程,使需求易于发现,结合用户心情或者成本等地图,发现产品或者服务流程中的用户痛点。
用户旅程图包含明确的用户,业务场景,操作、心态和情绪,接触点和通道(用户与产品或者服务交互的时间点以及渠道),见解和所有权(某个节点有什么问题,有哪些相关者)。